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留学资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留学资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留学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的?
  2. 古人是如何“游学”的?
  3. 举出一个重视艺术教育的事例?

留学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的?

留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但它在现代意义上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在19世纪,欧洲国家开始积极派遣学生到其他国家进行学术研究和学习。

这种趋势在20世纪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交流的增加。因此,留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并在之后的几十年内持续发展至今。

古人是如何“游学”的?

游学,顾名思义就是游与学相结合,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中,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它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留学,它的内容包含了学习与参观游览,是游与学的融合,是一种增长见识的过程。

“游学”二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史记·春申君列传》:“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从古至今,都是被大众认同的一种学习方式。游学远方带来的差异体验和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总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和成 长经验。即使读了万卷书,未曾亲眼见证过的远方依然有着它难以言说的吸引力。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索未知远方,游学是一种极佳的方式,有着书本永远不可替代的价值 。 可见游学对于增广见闻,开拓视野的作用很早就得到了古人的认同 。

而说到中国古代游学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标志性 的人物孔子。据《史记》记载,孔子曾率众***周游列国达 14年之久,游访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及至汉魏,士人游学之风更炽,司马迁就曾游历过西汉大半河山。唐代诗仙李太白也曾南穹苍梧,东涉溟海,一生游历甚广。而到了宋代,游学逐渐成为了流行的教育形式之一。

可见,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年轻人“游学”的态度亦是相当积极的。正如教育家严复所言:“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游学,我的理解是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外的地方去,在既游又学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体验不同的人生。

游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周游列国,前后达14年之久,这当中有其推广自己学说的原因,但也是一个游学的过程。多年的在外游学经历,让孔子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尽管他的政治理想没有实现,却为他后来开办私塾广收门徒奠定了基础,以其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此后一直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并长期占据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地位。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其作者司马迁,20岁开始从都城长安出发,历经数年,游历多半个中国,且游且学,积累了大量的人文历史地理知识,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用时13年,完成了《史记》这部中国史书的扛鼎开篇之作。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终其一生,在全国各地漫游,几乎居无定所。喜欢到处游走的李白,给所到之处带去了诗歌,让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被更多的人知道,让名山大川更加大放异彩。

明朝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22岁那年,头戴母亲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家乡,开始了游历生活,直到54岁去世,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天全国的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集三十多年游学考察撰写完成的《徐霞客游记》,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人物,通过游学,最终或成就了一番伟业,或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当然,在古代,游学过程并不是充满诗情画意的,限于当时的自然、交通和社会条件,很多时候困难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

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七天没有吃上米饭,不知道是如何活下来的。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多次面临生命危险,绝地逢生。司马迁因为家族世代为史官,有家庭做后盾,其游学经历要好一些,最起码没有衣食之忧。潇洒如李白,也不是每天都锦衣玉食,也有困顿的时候,只不过生性浪漫的他不太在乎罢了,况且,以他的才情,所到之处,混顿饱饭,喝几杯美酒,当不在话下,但所有的路都是靠双脚走的。

举出一个重视艺术教育的事例?

右脑是艺术脑和创造脑。

对右脑的开发训练不够,具体表现是这样的,谢佐齐教授说:“中国的教育非常严谨,培养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笔试成绩大多非常优秀,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就比较差了。”所以就会出现中国孩子适应不了留学生活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有四***明,人们其实是很重视艺术教育的。在周朝,学生要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但是现在,艺术教育基本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从1980年开始多次回国,倡导科学与艺术相结合,1993年和1995年两次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参加者有科学家和艺术家。李政道认为:“下个世纪就是这两者汇合的顶峰”。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的名言是:“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物理学的研究时,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留学资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留学资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